1981 《中国服装制作全书》再版,在“前沿”及“序”中对传统中国服装语言作了深入的辨析,有关“右衽”、“深衣五法”等民族服饰观念都作了深入的阐发,指出旗袍的起源可远溯到先秦时的“深衣”。70年代到80年代,曾五度应聘往[日本文化服装学院]讲授旗袍制作技艺,历时八年,并被日本电视台制作成专题片播放,在日本掀起不小的旗袍热。台湾舆论界说:“当今各界淑女名媛闺秀穿着之各式新颖旗袍,十九出自杨氏精心杰作。”例如韩国总统夫人,蒋经国夫人蒋方良的旗袍等等。[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将其著作翻译成日文给予出版。(《中国国服の作り全书》)作为学院的教材。台北实践家政专科学校创办人,杨东闵为日文版作序并题签:“发扬传统文化,端正衣冠服饰”。
1993 为肯定杨成贵在国际间传授中国服饰技艺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日本国盛州里大学授予他艺术学博士学位。
1994 应陶斯亮邀请,63岁的杨成贵赴北京为参加世界妇女代表大会的每一位中国代表制作旗袍。之后定居北京授徒传艺。
1995 “世妇会”上,参会各国代表当看见中国妇女代表的穿着后都震惊了:“真漂亮!中国女人穿的件件都是艺术品。”中国中央电视台为此制作了专题采访。以“杨成贵”为注册商标的中国旗袍定制专卖店在北京世都、燕莎、东鼎、庄胜、恒基陆续开张。这一年杨成贵结识了中国科学院古代服饰研究中心主任王亚蓉,对杨成贵在大陆传授旗袍文化给予许多帮助。王亚蓉曾评论说:“杨先生严格恪守传统,从里到外都很中国”
1995.9.1 《服装时报》以题为[来自台湾的旗袍大师]的文章发表专论。
1997年 应大连市副市长董文杰邀请,杨先生在[大连服装节名师论坛]上向来自各地的服装界大师介绍旗袍制作技艺。
1998.5.15 《中国经济导报》载文:“杨成贵——展现中国旗袍的文化灵魂。”
1998 《中国名牌》期刊第5期、刊载采访文章,杨成贵说:“我虽已年过花甲,但愿以余生为旗袍再造辉煌。”
1999.5.14 与北京的两个徒弟石水香、程志锋签订师徒合同。
2002.6 中国国家台湾事务办公室主管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主办的《两岸关系》期刊总第60期,以题为[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章,刊载了记者蔡晨瑞专访杨成贵的文章,对其将旗袍的文化灵魂带回北京给予高度的肯定。
2002.9.20 《落红不是无情物》的文章,记述了杨成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文中说:“北京的杨成贵先生是国内旗袍制作的一把金剪刀。”杨成贵在接受记者马双采访时说:“花甲之年得以回到北京,这样一个圆型的人生轨迹,让我感到圆满。”
2003.4.24 首届[科学、艺术服装节拯救传统服饰论坛]在北京服装学院开幕,以“呼唤人文传统抢救传统服饰”为主题,杨成贵应邀参会作了学术报告。
2003.5.27 《温州传闻网》文:“民族瑰宝不可丢”,介绍杨成贵生平。
2003.5.28 浙江《都市快报》载文:“有着‘中国旗袍大师领头人’美誉的温州籍国服大师,日前与北京的服装学院合作,开办杨成贵旗袍培训班,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学员,亲自主教传统服饰文化精髓,几十年来,杨成贵用他那精湛的旗袍技艺扮靓无数东方女性”。
2003.7.19 与北京京都丽人商贸有限公司签定合同,及国家一级美术师曹明求先生共同发展“杨·曹韵”服装品牌,杨成贵任总设计师。
2003.11.25 《衣联网》发表题为“哈尔滨来了位旗袍大师杨成贵”的文章。
2004 《中华财富》期刊第5期珍藏版载文中引杨成贵话说:“我是台湾人,更是一个中国人,我希望有一天,两岸的中国人一起穿上旗袍过一国服日。
2004 中法文化年活动,杨氏旗袍作为中华民族的服饰精品,送往巴黎卢浮宫展出。同年,为世界文化遗产大会设计了百件旗袍。这一年还在香港、新加坡举办旗袍展。
2004.6.3 《苏州时报》载徐蕴海文:“昨日,在苏规划展示馆的第28届世界遗产主会场,来自苏州旅游学校的学生朱珏名和陈希霞亭亭玉立,由台湾旗袍大师杨成贵设计的银色缎子旗袍将她们衬托得清秀动人。
2005 杨氏旗袍在中外大使夫人新年联欢会上展出时,倾倒了在座的中外大使夫人。迄今已有100多位中外大使夫人定制了杨氏旗袍。
2006.7.1 媒体载奕佛文,题为[将生活裁剪出东方美],文中说:“杨先生的眼睛就象一把尺子。”
2006.8 杨成贵应首届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基层论坛组委会之约,确定赴大连参加9月10日举办的[服装创意产业战略论坛]事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成贵提出了唐装的3个基本元素:“最典型的中华民族符号;最有特色的中华民族服饰语言和代表最鼎盛的时代象征。”杨成贵还指出:“恢复旗袍地位的时机到了。”“唐装不是完全的古典,更多的是一种资源,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苏醒,一种怀旧情绪的放任。从这个意义上说,唐装作为一种物质制品的文化符号,她更是中国人自信、自豪的表现。中华民族的腾飞需要这种表情的展示。”
2006.9.11 孔庆蕾在“唐装大师倡议国服”一文中说:“提议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杨成贵说:‘我们需要一种被大多数国人认同的最富特色的服装来展示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质和存在方式,这种服装可以成为[国服]’”。
2006.9.13 《中国台湾网》载:杨成贵应邀在[服装创意产业战略高层论]上作精采演讲,提出《穿国服,设国服日提议》
2006.9.21 在大连[服装创意产业战略论坛]会议期间不幸因病突然辞世。
2006.10.10 首席品牌官彭利民的博客,在题为:“原创旗袍大师杨成贵去世,礼物成遗物——杨成贵最后的朋友”一文中说:“在这个国际会议上,几天来杨先生给我很深的印象,晚上,大家谈得挺兴奋。振兴唐装,推动国服品牌是主要话题,不知不觉中时间已不早了,我对杨先生说:早点休息吧。临走,杨先生约好,明天一大早送件他的唐装给我作为礼物……就在这个平凡的晚上杨先生却再也没有等来那充满激情的清晨,他走了,就这样轻轻地走了,留下他的旗袍王国以及他振兴唐装的梦。收到杨先生的礼物时已经是半个月后的事了,不仅黯然神伤,再度感叹生命的脆弱。此时的礼物已成为了遗物,杨先生走了,可他的品牌不会走,他对国服的尊敬精神却永远也不会走,它将激励我们不懈地努力。没法谢您了,我只能对天说一句:杨先生一路走好!”
2007.3.7 《名牌时报》载文:“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重点介绍了杨成贵与曹明求联袂创立的“杨·曹韵”民族服饰品牌。
2007.5.18 为实现杨成贵生前遗愿,中国历代服饰文化工程即杨成贵历代服饰博物馆奠基启动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2007.6.20 杨成贵历代服饰博物馆定稿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黄能馥、袁仄等服饰专家出席。
2007.8.8 杨成贵研究室在杨成贵历代服饰博物馆选址地举行挂牌成立仪式。著名服饰专家黄能馥等出席。